新闻中心

News

重金属污染耕地如何种出安全作物

王振江博士展示两株桑树的区别,图左为施用过调理剂的,主根更长。

盛夏时节,正值农作物生长旺季。在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高宅村铁屎岭村民小组一块试验田上,西红柿、茄子、豆角、辣椒、黄瓜等农作物的树枝和瓜藤上挂满硕果,与周遭数百亩杂草丛生的农田形成鲜明对比。受土壤重金属污染困扰,高宅村大片土地已被弃耕抛荒,其中的十几亩农田被细分成约60平方米的小块,成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试验基地”。

近年来,韶关市各级政府部门努力探索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措施。今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明确提出,2016年底前,在广东韶关、湖南常德等6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到2020年,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多种修复方案和产品在试验

董塘镇地处大型铅锌矿成矿带,土壤重金属本底含量较高。该地区农田中有少量黄铁矿或黄铁铅锌矿裸露地表,在长期雨水的冲刷、氧化作用及历史上不规范开采等因素的影响下,重金属铅、锌、汞、镉、砷容易溶出,从而导致农田重金属本底含量偏高。

2012年,仁化县将丹霞冶炼厂半径1公里之内的近3500亩土地划为转产区域,其中董塘镇有2900多亩,涉及周边的麻塘、红星、五一、高宅等村庄。目前,除了土壤修复试验种植的农作物外,大部分农田已经荒芜。“这里曾经是仁化的‘粮仓’啊!”当地一名工作人员感慨。

为了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当地政府租赁村民的农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治理试验。“只要有好的技术或好的产品,通过申请,就有机会进来试验,政府也想通过试验检验,选择土壤修复治理的方向。”韶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桂胜告诉记者。

几年来,各种土壤修复治理方案和产品在“试验田”里练兵。当地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实践成效来看,各方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修复成效,如部分修复治理方案种出来的水稻,重金属含量有效降低约30%。不过,从整体来看,修复治理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长期关注仁化土壤修复治理的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博士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难度大,修复治理方案如果考虑不充分,有可能给土地造成二次污染。比如有当地村民反映,一些试验田用了化学物质处理后,耕地连草都长不出来。不过,让陈能场等诸多土壤研究人员颇感意外的是,去年加入试验的一种名叫“健地丰”的土壤调理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5年下半年,生产该调理剂的公司“健地农业”在董塘镇五一村一块受到严重复合污染的耕地上进行晚稻大田试验。根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当时的现场检测,试验田土壤的ph值均保持7.0以上。抽检数十个稻谷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的镉含量仅为0.01-0.03mg/kg之间,约为国家粮食安全标准(0.2mg/kg)的1/10。

试验田中长出多种安全作物

7月14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健地农业”的另一处“试验基地”董塘镇高宅村铁屎岭村看到:同是一片花生地,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基本没有花生存活;撒了石灰的,长出少量花生;而使用了土壤调理剂的,花生的生长就很茂盛,和正常的一样。这种差异在西红柿、茄子、豆角、辣椒、黄瓜、苋菜、小白菜等试验田上同样明显。

“我们选取的都是适合当地种植并结合农户的种植偏好的农作物品种。”试验单位负责人钟治舜告诉记者,该试验田共种植了18种农作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人类食物链的作物;还有一类是非食物链作物,如棉花、苎麻、桑树等。非食物链作物主要是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而食物链作物除了观察生长情况,还需要采样化验,看能否达到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

让人欣喜的是,今年7月初,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对试验田所种植的黄瓜、西红柿、甜瓜、茄子、辣椒、豇豆、苋菜、玉米、黄豆等9种农作物进行取样检测,结果显示:除了茄子和苋菜镉含量超标外,其余7类农作物都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调理剂的效果在非食物链的作物上也得到了体现。在桑叶种植区,记者看到,使用了土壤调理剂的桑树明显比没有使用土壤调理剂的更高大、茂盛。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振江博士现场拔出了两株桑树进行对比。“没使用过(调理剂)的桑树都是短须根,扎不进去;使用过的主根很长,而且须根也更多。”他抖掉桑树根上的泥土向记者展示。

“蚕对重金属相当敏感,但拿这块土地(使用了土壤调理剂)种出来的桑叶去养蚕是没问题的,基本无毒害性。”王振江的研究团队对桑叶养蚕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他说,使用土壤调理剂的桑树一亩的桑叶产量约3500公斤,养蚕有150公斤的茧产量,产值在4000元-5000元。而且,蚕的生长发育期、蚕纱、丝质、减虫率等情况都符合标准,不过,茧质、产量与正常的相比,低5%-10%。

“固毒”的同时实现化肥减量

尽管土壤调理剂在试验中取得较好效果,且成本低(2500元/吨),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这种修复治理模式,只是解决了粮食安全的问题,重金属依然留在土壤中,土壤污染并未得到根治。对此,钟治舜认为:“重金属元素本来就是土壤天然的组成部分,取出来成本高、效率低,甚至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有效性、长效性、安全性、经济性是土壤调理剂用于土壤污染修复评价时的重要标准。”在陈能场看来,这种土壤调理剂一方面使土壤的钙、镁、硅等得到补充,有助于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也协助遏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壤的ph值,增强了土壤颗粒的吸附性能,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能有效减少化肥使用量。

记者在“试验基地”看到,有三小块试验田都种有同品种的水稻。其中,第一块土壤未做任何修复且采用常规施肥用量(每亩45kg复合肥、5kg尿素和5kg氯化钾);第二块采用了300kg/亩的调理剂使用量、80%常规施肥用量;第三块是500kg/亩的调理剂使用量、60%常规施肥用量。

“一个剑叶青绿无斑点,一个剑叶发黄且有斑点。”陈能场在仔细查看了不同田块的水稻生长情况后告诉记者,第二、第三块田的水稻剑叶具有很强的光合作用能力,让迟灌浆的稻谷得到持续灌浆;而第一块田的水稻叶片颜色已经减弱变黄,并呈现出缺钾的症状,斑点比较多。“虽然水稻的安全性还需要通过分析检测来评估,但通过调理剂改善土壤环境并实现化肥减量,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时间:2018-8-29 15:03:27    浏览: 次

 

类别: 行业资讯
标签: 作物,安全,何种,耕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