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从日前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投入生态保护建设资金830多亿元,相当于过去30年的投入总和。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白向群表示,“这5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放眼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土地,绿色在不断拓展,成为内蒙古的新‘底色’和主基调。”
——全区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双增长”。
白向群表示,5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造林绿化面积年均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占全国年均造林面积的1/9,5年累计营造林5774万亩,完成重点区域绿化面积1037万亩。“大青山南坡、黄河两岸、公路通道两侧到处郁郁葱葱、满眼苍翠。”
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面积3.73亿亩,居全国第1位;活立木蓄积量14.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5位。
——草原生态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白向群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的10.2亿亩可利用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其中划定基本草原8.84亿亩。种草保留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草原退化、沙化面积较“十二五”初减少了671.3万亩,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生态治理区明显好转。
2017年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44%,较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
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5年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7100多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87万亩,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沙漠周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等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气象部门监测数据显示,这些年内蒙古沙尘暴次数大大减少。2008~2012年,全区每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1.6天,2013~2017年下降到每年0.5天。“过去每到春天就黄沙蔽日,而如今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白向群说。
——从内蒙古境内五大流域看,河流湖泊及地表水生态在不断改善。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预计为66%,比2013年提高34个百分点。内蒙古自治区内的黄河干流水功能区近3年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水质状况明显好转。呼伦湖水域面积扩大,蓄水量增加1倍多,湿地面积恢复近300平方公里。乌梁素海通过分凌补水,湖区整体水质由2008年的劣五类改善为五类标准,局部达到四类标准。
此次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党组书记孙振云表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草原补奖政策,经过一期5年的政策落实,已经成为内蒙古强农惠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内蒙古的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内蒙古由于草原补奖政策因措施得当、效益显著,在国家草原补奖政策绩效评价过程中连续5年获得优异成绩。”
据介绍,2016年内蒙古开始实施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与一期相比,新一轮的草原补奖政策在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国家每年安排到内蒙古的草原补奖资金达到45.745亿元,比一期增加了5亿元。内蒙古在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其一,取消了牧民生产资料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但补贴资金没有减少,而是合并到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使得“保护生态、增加农牧民收入”政策目标更加明确,便于基层组织落实;其二,进一步简政放权,明确旗县为政策落实责任主体,以资金兑现、生态恢复及监督管理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资金奖励,奖励资金统筹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白向群表示,“这5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放眼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土地,绿色在不断拓展,成为内蒙古的新‘底色’和主基调。”
——全区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双增长”。
白向群表示,5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造林绿化面积年均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占全国年均造林面积的1/9,5年累计营造林5774万亩,完成重点区域绿化面积1037万亩。“大青山南坡、黄河两岸、公路通道两侧到处郁郁葱葱、满眼苍翠。”
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面积3.73亿亩,居全国第1位;活立木蓄积量14.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5位。
——草原生态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
白向群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的10.2亿亩可利用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其中划定基本草原8.84亿亩。种草保留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草原退化、沙化面积较“十二五”初减少了671.3万亩,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生态治理区明显好转。
2017年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44%,较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
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5年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7100多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87万亩,全区荒漠化土地减少625万亩,沙化土地减少515万亩,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沙漠周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等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气象部门监测数据显示,这些年内蒙古沙尘暴次数大大减少。2008~2012年,全区每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1.6天,2013~2017年下降到每年0.5天。“过去每到春天就黄沙蔽日,而如今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白向群说。
——从内蒙古境内五大流域看,河流湖泊及地表水生态在不断改善。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内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预计为66%,比2013年提高34个百分点。内蒙古自治区内的黄河干流水功能区近3年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水质状况明显好转。呼伦湖水域面积扩大,蓄水量增加1倍多,湿地面积恢复近300平方公里。乌梁素海通过分凌补水,湖区整体水质由2008年的劣五类改善为五类标准,局部达到四类标准。
此次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党组书记孙振云表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草原补奖政策,经过一期5年的政策落实,已经成为内蒙古强农惠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内蒙古的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内蒙古由于草原补奖政策因措施得当、效益显著,在国家草原补奖政策绩效评价过程中连续5年获得优异成绩。”
据介绍,2016年内蒙古开始实施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与一期相比,新一轮的草原补奖政策在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国家每年安排到内蒙古的草原补奖资金达到45.745亿元,比一期增加了5亿元。内蒙古在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其一,取消了牧民生产资料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但补贴资金没有减少,而是合并到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使得“保护生态、增加农牧民收入”政策目标更加明确,便于基层组织落实;其二,进一步简政放权,明确旗县为政策落实责任主体,以资金兑现、生态恢复及监督管理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资金奖励,奖励资金统筹用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的发展


